学习资料 2021-03-18 623
通过练习题进行学习是提高成绩的好方法,我们应该重视,在做题中,我们可以了解考试考察的重点,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重视,通过总结和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下面是学大为大家总结的初一年级语文课文《甘露的秘密》同步测试题。
[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蟠龙( ) 排泄( ) 其凝如脂( ) 其甘如饴( )
地蚤( ) 木虱( ) 皎莹如雪( ) 诚言不谬( )
大肆( ) 萎缩( ) 为害不浅( ) 熙熙攘攘( )(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wàng( )想 mì( )食 晾shài( ) 梦mèi( )以求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传说甘露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所以称为“天酒”、“神浆”。 A. 延年益寿
B.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2)有的皎莹如雪,这就是所谓的甘露。 皎莹如雪
(3)说它有滋养作用,确是诚言不谬。 诚言不谬
4.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说说加点的词的作用。
(1)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液。
(2)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
(3)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
(4)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而且是蚜虫的“保姆”。
5. 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2分)(浙江(课改)中考题)
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仿句:
6.填空。
(1)《甘露的秘密》是一篇 ,说明的对象是 ,它实际上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甘露的秘密”是指 。
(2)本文的作者是 ,当代作家,教授。“仇”读作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甘露就是 。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一)课内精读
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又名蝣蚁、地蚤、木虱、油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00多种。其中除五倍子蚜虫外,都是庄稼的大敌。危害庄稼、蔬菜、果木的麦蚜、豆蚜、棉蚜、菜蚜、桃蚜、柑蚜、苹果绵蚜、葡萄瘤蚜、甘蔗绵蚜等,都是蚜虫家族的成员,它们专门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是农业的害虫。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植物遭到蚜虫的危害,有的发生卷叶病、黄萎病,有的发生肿瘤病、黑霉病,不仅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还会大片地枯死,造成灾害。法国葡萄园受葡萄蚜危害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00万法郎。1951年,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棉田,一度遭到棉蚜的侵害,结果使籽棉减产1.5亿斤。蚜虫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实在惊人。
7.说明文的语言,有生动说明,有。请你从选文中找出句子。
(1)平实说明 。
(2)生动说明 。
8.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9.划线的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作用
。
10.在写蚜虫吸食情形时,加点词突出了蚜虫吸食的特点,试加以体会说明。(3分)
“探索”突出它 ,“刺进”突出它 ,“不停地吸取”突出它 。
11.课文对甘露的揭秘说明了什么?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考?
(二)课外拓展(浙江(课改)中考题)
聆听植物的心声 秦岭
①古老的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传统:他们在砍树或锯树枝之前,会做上一段祷告,
以此来请求树木原谅。现在一些科学家认为,美洲土著居民的这种传统习俗,可能会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植物也有语言的一种依据。
②德国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在对植物进行最新声学研究后发现:人采花时,花朵会“哭泣”;人摘黄瓜时,黄瓜会“尖叫”;甚至连正常生长的水果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看来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似乎还真为民间的传统提供了佐证。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法国物理学家施特恩海默说:“20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鱼会唱歌,而现在鲸鱼的歌唱已经被破译了。”
③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来他们发现: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反应几乎一样。例如在虫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内啡呔。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身上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除伤痛反应。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伊恩•鲍德温说:“这就是植物喊‘哎哟’的方式。”
④德国德雷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魏泽教授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互相沟通和了解的,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耳反而听不到。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则不仅证实植物语言的存在,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当植物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乙烯气体。弗兰克•朱利曼一直在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这种气体的分子开始轰击标准激光束,然后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朱利曼说:“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⑤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相互交流的。这种能量是微弱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转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光。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迷。 (文章有改动)
12.文章开头叙述印第安人的传统有什么作用?(2分)
13.文章第②段中引用施特恩海默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2分)
14.细读第③段,根据文中有关语句完成下表。(4分)
现象 反应 结论
叶子被虫咬 ⑴
⑶
动物受到伤害 ⑵
(1)
(2)
(3)
15.从目前研究进程看,科学家认为植物之间是通过哪两种方式来沟通和交流的?(4分)
(1) (2)
16.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平时的积累,你认为一项科学研究的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写出其中三种。(3分)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 阅读链接(安徽省(课改区)中考题)
偶 然 的 发 现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连伟大的迈可•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后来,其它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篮球,和它相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是以下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他们只看到花粉在动,却想不出原因,后来终于从它的动作领会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进而认识到用分子彼此的冲突来解释这
个现象是最贴切的。
这样,“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节选自纽特《世界的种子》)
17.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请把它摘写出来。 (3分)
18.文中描述同学用网球击篮球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5分)
19.画线句用了“差不多”,而没用“一个样”,这是为什么? (4分)
20.下面是从文中筛选的信息,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分)
化学家提出“原子论”,得到验证却与植物学家的发现有关,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21.花粉在水面晃动这一偶然发现,使学者获得启发,解决了科学难题。你能由此联想到科学史上其他类似的事例吗?请举一例。 (4分)
(二) 新题链接(扬州市中考题)
22.在下面一句话中的横线上,仿照前两个分句,续写一个分句。
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把生活的污秽随意抛向它们,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甜蜜的甘露;
, , ,
。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3.探究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
1.pán;xiè;zhī;yí;zǎo;shī;jiǎo;miù;sì;wěi;wéi;xīrǎng。2.妄;觅;晒;寐。
3.(1)A.指增加岁数,延长寿命。B.它凝结时像油脂,它甜得像饴糖。(2)形容白亮晶莹得像雪一般。(3)指的是真实的话没有错误。4.(1)“探索’,、“发现”、“吸取”,生动地表现蚜虫吸取植物汁时的情景,形象地介绍了蚜虫的生理特点。(2)“亲密无间”富有感情色彩,有力地表现了蚜虫在蚂蚁心目中的地位。(3)“蚕食”用得准确,表明了蚜虫吃东西像蚕吃桑叶一样,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情景。5.答案示例:如果说国家的利益是泰山,那么,个人的利益就只是泰山上的一颗小石子。(共2分。格式相同,修辞运用恰当,语言通顺,意思明确,即可得相应的分)(4)“卫士”“保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贴切生动,刻画出了蚂蚁作为“帮凶”的奴才嘴脸。6.(1)科学小品文;甘露;甘露鲜为人知的事情。(2)仇春霖;qiú。(3)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点拨:语言要简练,而且必须要有“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含有糖分”。7. 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又名蝣蚁、地蚤、木虱、油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00多种; 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8.蚜虫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实在惊人。9.举例子,列数字;突出蚜虫对农业的危害严重。10. 小心、迅速、畅快。11. 古代人对甘露的态度和行为与甘露揭秘的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被古人视为神灵之精的甘露,居然是蚜虫排泄物,这不禁让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甘露秘密的揭示说明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经过不断探索,逐渐认识其本质。蚂蚁是蚜虫的保护神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是正常生物链现象,世界上的生物都是这样环环相扣,互相依存,所以要排除蚜虫危害并不能以消灭蚂蚁为前提,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解决对人类生活有危害的问题。、由此看来,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12.引出“植物也有语言”这个话题。或者:证明植物有可能有语言。(2分,意思符合即可)13.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或:植物也是可能有语言的。或:植物的语言最终有可能会被破译。(2分,意思符合即可)14.(1)释放出一种激素。(2)释放出内啡呔。(3)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反应几乎一样。或: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4分,⑴⑵处每空1分,⑶处2分,意思符合即可)15.声音(或者:高频声音)和能量(或者:光)。(4分,每点2分)16.如:⑴大胆的科学设想 ⑵广泛的科学研究 ⑶深入的科学研究 ⑷勇于实践的精神⑸科学技术的发展 ⑹雄厚的科研力量 ⑺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等。(3分,每种1分。答出上述7种条件中的任何3种即给3分;答其他的,合理也可)17.(3分)“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18.(5分)用人们熟悉的事情,通俗易懂而又形象地解释花粉在水面上动个不停的现象厂布朗运动”)。 (能从“通俗形象地说明问题”的角度回答,即可得分) 19.(4分)因为作者清楚地知道,二者只是有某些类似之处,并不相同。 (意思对即可得分) 20.(4分)①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学科)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不是唯一的。 (答案不限于此。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21.(4分)示例:①看到苹果落地,牛顿受到启发,提出了“万有引力”说。 ②从壶水滚沸的现象中,瓦特获得启发,发明了蒸气机。 (答案不限于此。合乎题意、表述清楚即可得分) 22.例1:如果你能使一棵小草快乐,不用自己的脚随意践踏它,那么小草也会使你快乐 在你满目枯黄时为你送上一抹耀眼的新绿。 例2:如果你能使一方泥土快乐,不随意地占用糟践它们,那么泥土也会使你快乐在你饥肠辘辘时为你捧上一缕稻麦的清香(其他续写,符合要求即可)要求:①与前面两个分句句式基本相同,②修辞手法运用恰当,③内容贴切,语言流畅。23.略。
同学们了解了初一年级语文课文《甘露的秘密》同步测试题,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语文练习题中的重点知识加以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使自己的成绩提高。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语文课文阅读训练:神圣的跪拜 初一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同步测试题 中考语文试题-幸福的秘密阅读答案 初二语文课文《奇妙的克隆》同步训练题 初一语文课文有哪些?初一语文必备背诵课文资料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初三上) 课文练习《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训练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冀教版2016年初一语文下册第四章第20课课后测试题 下一条: 初一年级语文课文《神奇的纳米》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