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上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学习方法 2021-07-21 223

【导语】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教版初⼀上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仅供⼤家参考。

第三单元统⼀国家的建⽴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秦的统⼀:秦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建⽴秦朝的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秦的疆域:东⾄东海,西到陇西,

北⾄长城⼀带,南到南海。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开创了统⼀的新局⾯,

从此,统⼀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巩固统⼀的措施政治经济⽂化军事措施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货币、度量衡统⼀⽂字焚

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岭南,修筑灵渠)影响在我国沿⽤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深远的

影响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摧残了⽂化,制约了⼈们的思想。秦

朝疆域⼴⼤,成为我国历第⼀个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问:秦始皇统⼀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

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1.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切军政⼤权。2.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

⼤夫。3.地⽅推⾏县制。

经济上:1.统⼀货币,全国统⼀使⽤圆形⽅孔钱。2.统⼀度量衡。

⽂化上:统⼀⽂字,把⼩篆作为全国规范⽂字。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焚书坑儒”。军事

上:1.北击匈奴修长城。

2.统⼀东南、岭南地区,修建灵渠。

万⾥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抵御匈奴的侵犯。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总体功⼤于过。问: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

什么?

答:统⼀中国,建⽴起我国历第⼀个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局⾯。

有利于⼈民⽣活安定,社会⽣产⼒发展,符合各族⼈民的共同愿望。

第11课“伐⽆道,诛暴秦”

⼀、秦朝的*表现在:

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3、严酷的刑法4、秦⼆世的残暴统治(赵⾼“指⿅为

马”)

秦朝的*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民的反抗。⼆、陈胜吴⼴起义(又

名“⼤泽乡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泽乡经过:略根本原因:秦的*政权地点:陈(张楚政权)

陈胜吴⼴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第⼀次⼤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命⾸创精神,⿎舞了后世千

百万劳动⼈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三、农民起义军*秦朝

项⽻:公元前207年——巨⿅之战,以少胜多,⼤败秦军主⼒。(成语:破釜沉⾈)刘邦:直逼咸阳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汉之争)

★相关成语:破釜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楚歌、霸王别姬等★相关故事:鸿门

西汉建⽴: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祖。

第12课⼤⼀统的汉朝

⼀、⽂景之治(历把汉⽂帝、汉景帝的治理称为是“⽂景之治”)

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的教训。

“⽂景之治”的措施:1、轻徭薄赋2、重视农业⽣产,休养⽣息,减轻⼈民的负担。

3、提倡节俭4、以德化民

“⽂景之治”的表现:1、社会安定,百姓富裕。2、国家粮仓丰满。3、府库⾥的铜钱不

计其数。

⼆、汉武帝的⼤⼀统政治思想背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措施“推恩令”,削弱封国势⼒。

(主⽗偃的建议)效果诸侯国再也⽆⼒与中央对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

诸⼦百家的各派⼈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董仲舒的建议

)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封建⽂化的正统思想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或⼤⼀统的表现或巩固统⼀的措施):答:1: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化上:设⽴太学,推⾏儒学教育。

4:经济上:将地⽅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铸造五株钱。实⾏重农抑商

的政策。

5:军事上:⼤⼒反击匈奴,巩固了国家的统⼀。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统,进⼊⿍

盛时期。

三、东汉的建⽴:公元25年都城:洛阳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试⽐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答:相同点:⼆者的⽬的和实质

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不同点:1、秦始皇采取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化,特别是儒家⽂化进⾏抑制、破坏,

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加速其灭亡。

2、汉武帝独尊儒术,提倡儒家思想,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汉朝⼤⼀统的形

成。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上:(1)、⽔利建设:

1:汉武帝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派⽔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2)、农具和农技:

1:安装壁犁,提⾼耕作效率,⽐欧洲早1000多年。2:使⽤耧车加快播种速度3:⽜耕普遍使⽤⼆⽜

抬杠

(3)、农作物:

1:南⽅种植⽔稻2:北⽅种植⼩麦

⼆、⼿⼯业:

(1)、丝织业:1:使⽤提花机2:染⾊技术⾼超(2)冶铁业:

1:杜诗发明⽔排,利⽤⽔⼒⿎风冶铁,⽐欧洲早1000多年。2: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这种钢材制作

兵器属于中国发明。三、经济措施:1:将地⽅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铸造五铢钱。

2:实⾏抑商政策。

四、城市与商业:西汉——长安——西京——50万⼈⼜左右

东汉——洛阳——东京——100万⼈⼜以上

7

注意:为什么市场位于长安城西北⾓?

1、汉代重视农业⽣产,不重视商业。

2、政府对市场交易时间、交易场所都有限制,便于管理。

汉朝的商业区叫“市”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统⼀蒙古草原

1、匈奴的⽣活习俗:过着游牧⽣活,逐⽔草迁徙。2、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次统⼀蒙古草原。

3、匈奴族⽣产的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学会农耕,开始垦⽥种⾕)⼆、匈奴与汉朝的和战时间形

势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和亲:把皇室⼥⼦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量⾕物和纺织品。汉

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经过⽂景之治,国⼒强盛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卫青、霍去病出击匈

奴(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昭君出塞(订⽴盟约双⽅汉元帝与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化交流

做出了重⼤贡献政策作⽤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打击,

⽆⼒再与西汉对奴的威胁抗。★总结:汉武帝的⼤⼀统表现在哪些⽅⾯?(经济、政治、军事、思想)见

上⾯问题。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肃⽟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

2、张骞第⼀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的:联络⼤⽉⽒,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19年⽬的:与西域各国进⾏友好政治

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时间--------公元前60年设⽴的意义: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属中央政府管辖,

成为我国领⼟不可分

割的⼀部分。

⼆、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得名)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河西⾛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输⼊中国内地。

3、海上丝绸之路(从⼴州出发)路线略。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第16课昌盛的秦汉⽂化(⼀)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做的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化传播作出了巨⼤贡献。造纸原料:树⽪、破

布、⿇头、旧鱼⽹。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了。

8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

我国⼈民对世界⽂化的巨⼤贡献。

⼆、《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东汉——《九章算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某些内容具有

世界先进⽔平。

2、东汉——张衡——地动仪——意义: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三、名医辈出

1、华佗(神医):擅长外科⼿术、制“⿇沸散”、创“五禽戏”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

⾯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问:列举我国秦汉时期世界的科技成就:答:1、发明和改进造纸术;2

、《九章算术》⾥的某些内容具有世界先进⽔平。

3、张衡发明地动仪;4、华佗制成“⿇沸散”。

第17课昌盛的秦汉⽂化(⼆)

⼀、佛教的传⼊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的传⼊

①起源于古印度②西汉末年传⼊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座佛教寺院⽩马寺。

④教义:⼈死后能够转⽣来世,⼈的今⽣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佛教传⼊的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问:佛教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提倡

和扶持?

——佛教提倡转世轮回,宣扬⼈的今⽣只要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故⽽封

建统治者利⽤佛教来⿇痹⼈民,钳制⼈民的思想,迫使⼈民⽢⼼受奴役,服从封建统治。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长的宗教②创始⼈:张陵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④教义:主张修⾝养性,炼制丹药,以

求长⽣不⽼和得道成仙。道教的影响:对我国⽂化有深远的影响。⼆、王充——《论衡》

西汉——王充——《论衡》——批判迷信⿁神的思想家,主张⽆神论。三、司马迁和《史记》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

史记》的评价:1、《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史记》⽂笔简洁,语⾔⽣动,刻画⼈物栩栩如⽣,是⼀部优秀的⽂学

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奇迹。

第四单元政权分⽴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

三国⿍⽴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

⽣产遭到严重破坏。⼀、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北⽅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社会⽣产⽣产遭到严重破坏。

9

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袁绍与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败袁军。影响:为曹操统⼀北⽅奠

定了基础。⼆、⾚壁之战

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了北⽅,想要进⼀步统⼀全国。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曹操与孙刘联军

经过:208年,曹操率领20万⼤军南下,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双⽅组成五万⼈的孙刘联军,周瑜

指挥联军⽤⽕攻的办法,⼤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马逃回北⽅。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败曹军。影响:为三国⿍⽴局⾯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的形成

国号魏蜀(蜀汉)吴时间220年称帝221年称帝222年称王都城洛阳成都建业开国君主曹丕刘备孙权

对三国⿍⽴局⾯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利⼯程,北⽅⽣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西晋——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2、内迁的各族

(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3、西晋的灭亡

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年,“⼋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公元316年,内迁匈奴⼈的⼀⽀

灭亡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东晋——建康。⼆、淝⽔之战

1、形势:①南⽅: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氐族⼈苻坚建⽴的前秦政权强⼤起来,统⼀了黄河流域。

2、⼤战时间:公元383年作战双⽅:前秦与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败前秦。3、与淝⽔之战有

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皆兵”、“风声鹤唳”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从前秦⽅⾯看:

1、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2、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从东晋⽅⾯看:

1、⼴⼤将⼠⼠⽓⾼昂;

2、将领⾜智多谋,指挥得当。

5、淝⽔之战同以前历哪⼏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之战、官渡之战、⾚壁之战。

6、淝⽔之战的影响:1、前秦统治⽡解,北⽅地区重新陷⼊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然条件;

第⼆,⼤量的北⽅⼈⼜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和技术;(主要原因)第三,江南地区

的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

2、江南发展的表现:①⼤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②修建了许多⽔利⼯程。③农业技

术的进步:开始使⽤绿肥,⽜耕和粪肥得到推⼴。④⼩麦推⼴到江南地区。

3、江南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民族⼤融合

⼀、北⽅的统⼀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的北魏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趋势(孝⽂帝改⾰能够成功的原因之⼀)2、北魏孝⽂帝迁都与改

迁都洛阳:根本⽬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北魏孝⽂帝改⾰措施:

1、在朝廷中使⽤汉语,禁⽤鲜卑语。(说汉语)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服饰。(穿汉服)3、将

鲜卑族的姓⽒改成汉姓。(⽤汉姓)4、⿎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通婚。(与汉联姻)5、采⽤汉族的官制

、律令;(学汉制)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以孝治国,提倡尊⽼、养⽼的风⽓。(学汉礼)北魏孝⽂帝改⾰的

作⽤: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注意: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北朝包括的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苏教版 初三上册历史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2017苏教版初⼀地理上册知识点【六篇】 ⼈教版初⼀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教版初⼀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物理初二上册知识点【六篇】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苏教版初⼀数学知识点总结 下一条: 苏教版初⼀历史知识点总结【七篇】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