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招生政策 发布时间:2024-09-04 09:17 阅读量:97
9月3日,记者从忠县召开的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学新闻发布会获悉,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近1000名新生已到校,后面还会有新生陆续报到。
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个数字产业高职学院,也是重庆市首所县域大学,位于忠县三峡港湾电竞小镇,占地面积503亩,总投资将达10亿元,着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
实现“数字人才”本土培养
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一场全面有“数”的积极实践与深刻变革,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数字化人才。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陈浩称,该学院既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响应数字重庆建设、适应忠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是忠县打造‘重庆数字(电竞)产业发展高地’的主要动力支撑。”忠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王建华介绍,忠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电竞)产业,落点布局了以“三峡港湾电竞馆、数字产业学院、数字(电竞)产业孵化园”为依托的数字(电竞)特色产业小镇,数字学院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可以填补忠县数字经济本土人才体系化培养的空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助推忠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悉,数字(电竞)特色产业小镇整体规划建设3.2平方公里,重点布局“三区六园”,即数字产业区、滨江游乐区、生活配套区及教育园、赛事园、孵化园、科普园、装备园、体验园。
构建“数智+”专业框架
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由忠县人民政府引进,四川希望教育集团投资兴建,办学性质为民办非营利性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贯通融合专科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普及教育。
“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长志称,学院“数智+”专业发展框架已形成,将围绕数智+工程、+能源、+经管、+康养打造特色专业,首批开设了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移动商务和会计信息管理等4个专业,配备了设施完备的专业实训室,组建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他表示,“在5年时间内专业优化为20个左右的数字专业,让学院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吸引力。”
目前,该院教师近1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6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21人,专业对口率达到98%。下一步还将高薪引进专业过硬的学科带头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老师傅”“土专家”“土教授”,通过3—5年努力“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达到50%以上。
记者了解到,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入学新生近1000名,涵盖重庆、河北、山东和四川等11个省市。从新生一入学,该学院就支持和鼓励有意愿继续提升学历的学生设立专本同修班,实现专科进校本科毕业,不出集团就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提升。
实现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学,开启了重庆市首次在县域设立高等职业学院的先河,为忠县抢占数字人才制高点、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赢得了主动。
忠县教委主任熊元龙表示,依托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搭建升学直通车,畅通中高职通道。
他表示,未来将通过设立衔接课程、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升学机制,确保中职毕业生能无缝对接高职学习,实现人才贯通培养,促进学生学历与技能的双提升;同时整合学院和县职教中心的实训基地、教学设备、教师力量等教育资源,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目前,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达瓦科技、博岳集团通信、南方测绘和忠县南泰电子等知名数字赋能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展学徒制、订单式培养,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出题、校企答题”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让学生“升学有道、**有门、创业有方”。
“我们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职业、新模式,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全力以赴建设成为立足渝东北、辐射中西部、特色鲜明、重庆一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熊元龙说。
本文转载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174281806419680&wfr=spider&for=pc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迎来建校首届学生 四川大学 自主招生首招“双特生” 明年,四川开启“新高考”模式! “高考602分上职业本科”,职教春天到了吗?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2021年高职扩招专项招生章程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培养改革持续推进——大学如何成为“运动苗子”生长沃土
想了解更多木玛升学网的招生政策资讯,请访问: 招生政策
本文来源:https://gz.55zs.com/content/detail/88962
上一条: 高招落下帷幕 我省录取出现新现象 下一条: 高职院校要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新时代“红色气质”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