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学习方法,学会好好利用课本

2020-09-10 367

1.

课本最重要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基,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考试形式、考试题目怎么变化,最后都逃不出课本知识的范围。所以学习提高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把课本读懂吃透。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应用到学习中的时候却常常出问题。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是我在大学的同班同学,浙江当年的数学单科第一名,147分。他跟我说过他学习数学的经历。他说他高一高二的各科成绩都非常好,只有一科不好,哪科呢?数学。到了高二暑假的时候,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补起来。他怎么补的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把高一高二高三的数学书全都拿出来,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包括每一个定理是怎么证明的,每一个例题是怎么解答的,有几种解答方法,都完全看懂看透。然后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就这么简单,两个月,当然是非常辛苦的两个月之后,高三开学,他的数学成绩就能始终保持在班上前三名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读高三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上课的前五分钟给大家读一段报纸的习惯。有一次在《中国青年报》上就刊登了这么一则报道: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考进了国家重点大学。记者采访她的父亲怎么教育孩子的,她父亲就说方法很简单,就叫她看书,看课本,把物理、化学书上的所有定理、公式、例题都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这个事情比较特殊,和那个女孩的天赋有关系,并不一定值得大家效仿。但吃透课本知识,打好基础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升学考试的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很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2.

要看课本,怎么看?

要看课本,怎么看?有人说这也能是个问题?我从小到大看了多少课本,难道还不知道课本怎么看不成?但据我所知,确实有很多人读了十来年书,仍然不知道课本怎么看。比如数学书,很多人拿起定理推论一通狂背,自以为把这些结论背下来就行了,而对于每个定理怎么证明的,每个推论如何推导的,一概不关心。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说两点:

一是“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放心运用”。你把定理背下来,不知道它怎么来的,真正做题的时候用起来就不那么顺手。而且一旦记忆出了点差错,记得不太清楚,那就麻烦大了,很可能因此一道十多分的大题就此白白丢掉了。比如三角函数中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那么多那么复杂,一不小心把cos记成sin,或者把负号记成正号,就完全错了。即使你记对了,也有种担心,万一记错了怎么办。而如果你把它的整个推理过程弄明白了,第一可以加深印象,第二记不清楚的时候可以自己快速地把它推算出来。还有很多的物理、化学公式也是一样。

常常有人说“书是越读越薄”,书是读薄的,如果为了追求速度,总是不屑于仔细阅读书中的细节、把其中的基础知识弄懂吃透,一味的追求“快”、追求“精”,那书就永远读不薄,反而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套用一下鲁迅先生的话——“其实书原本是很厚的,因为读的遍数多了,也就变薄了。”高中的知识非常基础,编排也很细致,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二是定理的证明往往比例题要经典得多,体现了更优秀的数学思想。因为例题大部分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自己编的,而数学定理的证明则是历代数学大师们殚精竭虑的结果。我们今天写在书上的定理看起来很简单,在一千年前,可能是困扰数学界的重大课题,无数世界一流学者为之苦苦思索。比如勾股定理,现在是个中学生就知道,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毕打哥拉斯却为发现了它的证明方法而举行“百牛大祭”。我们现在学的平面几何,早在几千年前就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整理成了体系完整的《几何原本》。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最后体现在中学教材上的东西,必然是无数种证明方法中最简洁最出色的一种,其所蕴涵的数学智慧和证明思想博大精深,不认真体会岂非暴殄天物?西方很多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甚至政治家,比如爱因斯坦、凯恩斯、罗素、林肯都曾认真研读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从中锻炼了极为出色的思维素质。

所以认真研读课本,可以获得三个层次的收获:

1.对定理公式更好的记忆和应用,这是最直接的;

2.获得优秀的数学思想(物理思想、化学思想等等),对解题很有帮助;

3.锻炼思维素质,可以终身受益。

以此推知,教科书上的例题虽然不如定理经典,但有比各种资料书的例题经过更严格的筛选,并且和课本知识密切结合,也应该细心体会。不能因为它看起来比较简单,就“弃之如弊履”,一眼扫过去知道个大概就完事了。

3.

以纲为纲

顺便再说一下“以纲为纲”,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就是在高三下学期,考试大纲下来以后,你的复习就必须按照大纲来进行。复习知识点的时候,只复习那些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每年的大纲中都会把一些教科书上的小知识点排除在考试范围之外,这些不考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除非象英语阅读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有百分之多少的超纲词汇,否则高考肯定会在大纲范围内出题。

4.

自己动手整理

研读课本最重要的一点,要形成知识网络。特别强调一点,这个知识网一定要自己去画。

要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将知识点形成网络。把各章的知识点绘制成知识网络图,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知识一开始越学越厚,到了复习阶段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要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网络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做题训练,加强知识的应用。

首先,可以采用研读目录法,把每个章节的知识脉络理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然后逐步回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对于理科生来说,看着目录,并将每个目录下面推导而来的知识点写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思考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这个公式是不是由哪个公式引申而来的呀,这个定理是不是从上面那个定理推理得出的呢等等,于是你就会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了。

紧跟老师的脚步,上课认真听,不止听取知识听取老师讲解的内容,更要分析老师的思路讲解的思路,这样你才知道怎么把各个知识点连接和融合到一起。

具体来看。每一章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单个知识是什么?该知识有什么性质或结论?该知识与其他知识有什么联系?该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是什么?)能否将每章知识用一张图(流程图、树状图、框架图)勾勒出来?(注意:不是光摘抄一个个知识点,尽可能地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画出来,可适当参阅教材及教辅资料)。

体系在胸,何患无方?你可知道这仅仅是知识点的梳理么?——NO!其背后是知识的逻辑链!

5.

其他方法

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例题的思维方法。

如果实在对那几本薄薄的课本提不起兴致来,那么可以尝试一下“授课法”。把自己想象成老师或者大学霸,为了让别人弄明白、听清楚某个知识点,你需要自己去准备讲义并形成自己的讲授思路。具体来说,以数学为例,这个公式,是从哪个知识点来的,一般用法是什么,举个例子(选个例题)……

6.

学霸说

学霸说@杨逸怀(长沙市一中2017届毕业生,高考成绩总分685分):复习时,课本是基础,基础决定实力。对我而言,熟悉课本对我打牢基础有很大帮助。考试永远是围绕课本出题,把握课本才能把握考题。在考前一星期左右,我将所有理科教材找出翻阅,并将不熟悉的内容,甚至是课后习题中的小知识都记了下来,这让我在高考中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减少了失分。

学霸说@卢思佳(长沙市一中2017届毕业生,高考成绩总分668分)基础知识主要指对于课本中知识的掌握与对一些小技巧的熟习,关键阵地在于那几本理综课本。要做到常考点烂熟于心,冷考点心中有数,具体体现在拿着课本就能回忆起整本书的大致内容,翻到每一章节也相应有其知识网络与知识要点浮现在脑海之中,而细看书中具体内容时应当没有那种“新奇感”与陌生感,此时基础知识方可算没有问题。理综分数在200分以下的同学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中考生物:50个考点总结,初中生必看! 致2021年高考生,你这样做,有机会逆袭 高中学习方法与技巧,学霸告诉你 衡水一中高三生一天8套题,来看衡水中学的学习方法 中考必备的77个语文文学常识,提前记下来! 100句非常霸气的高三励志语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中考新闻资讯

上一条: 2020邮政投递员将北大通知书投递给儿子 下一条: 有“矿”!厦大给物理学新生送“钻戒”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