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课文《创造宣言》练习题及答案

学习资料 2021-03-18 442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的记忆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所以大家在学习完知识点后要及时的进行练习,练习完之后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课文《创造宣言》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题。

阅读练习

创造宣言(节录)陶行知〖注〗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创造宣言》阅读练习题

1. 通读全文,理请思路,简要的列出结构提纲。

答:

2.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分)

答:五种错误的观点: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⑤____(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_______(不超过12

3.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4)

答:

4.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创造宣言》阅读练习解答

1、 读全文,理请思路,简要的列出结构提纲。

答:1--2段,引出创造的话题。

3-4段,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

5--11段,批判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也就是从反面指出如何才能创造。

12段,号召献身于创造。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有了以上整体把握,就不难找到“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的信息。

总结规律:1、解答主观题之前,要通读全文,理请思路,简要的列出结构提纲。要养成整体把握的阅读习惯。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2.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分)

答:五种错误的观点:(不超过20个字))

答: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

意思对即可。答对四个得1分,五个全对得2分。

意思对即可。“处处天天人人”1分,“都能创造”1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分析:先按20字的要求平均分配为每点4字,前4点不难概括,第5点信息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抄前3个短句的任何一个都符合答案。“等死而已”不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而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结果,故不能选。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识和筛选能力,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该题有两问,第一问“五种错误观点”可分别从第5、6、8、9、10段的首句中提取。第五种错误可选“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三组短语中的任何一个,唯不能选“等死而已”,因为“等死而已”属主观态度,不能作为“不能创造”的理由。第二问结论当然要从第11段这一总结性段落中区提取。原文的字数较多,而题目又限定了字数,为的是考查复述性概括能力。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一点分析和挖掘。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

如1999年高考第21题: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结论是什么? 题干中所说的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显然是五种结果,形成这五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由果推因,而这正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方向。文中五处有人说十分显眼、前因后果的关系也十分明显,因此,形成答案并不困难。同样,第二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果,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第一问所批评的五种错误观点,因此第二问的答题方向便是由因推果,对应的就是文中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句,适当归纳,提取公因式,便能形成答案。

作者得出的结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不超过12字)

3.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4)

答: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1分)

“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1分)

“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2分)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考生只说出比喻,没有对比喻作出解释或解释不当的不得分;表述方法不限,意思对即可:可以不对全句的意思作出解释。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

分析:此题的解题思路值得研究。如果不考虑整个语段的意思,直接判断三个喻体的相应本体,很可能割断三个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出错。根据第三段“教育者……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石像”等信息,不难判断教育者所造的“石像”比喻“真善美的活人”,亦即受教育者,那么“万像”自然就是“众多的受教育者”。既然把教育比作“塑像”,原语段的本义只能是“教育得不好(教育方法不好),则全体(众多、大多数)受教育者被毁,教育得好(教育方法好),则全体(众多、大多数)受教育者成才”。于是,三个本体便顺理成章地凸现出来了。

总结规律:1、语段中有多个喻体要转换为本体时,先突破其中最明晰的一个,再根据事理的联系找出其他。

2、语段中有多个喻体要转换为本体时,先根据文意决定整个语段的本义,再把相应的词语本义分离出来。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定第4短语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指的是什么,然后再对这几个比喻加以说明即可。整个句子是借用“雕塑”手法来作比的。“刀法”原指雕塑使用刀的手法,用在造人上,就是“教育方法”;“万象”原指雕塑的坯子,用再造人上,就是“众多的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是从成语“画龙点睛”脱化而来的,原指言论、文章或艺术创作中,能在紧要之处,略加一笔,点名要旨,便使整个作品主题突出,用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教育方法得当,教育对象就成才了。

4.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6分)

答: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际,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4分)

以上各点意思对即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3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句子不通顺或有错别字,酌情扣分。

上列7点,第①点取自5—11段,批驳“不能创造”的观点,就是鼓励人们要创造;其中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更是鼓励学生创造。第②点取自11、12段,段中说,“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生命 ——都献给你(创造之神)”。第③⑤⑥⑦点取自第3段,该段说“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是“教育创造的目标”(第③点);“先生创造学生……合作而创造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是指“要鼓励学生创造”(第⑤点);第三段末尾强调的是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第④点取自第4段,该段讲的就是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解答时仅需答出4点就可得满分。

分析:1、原文第三段有“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和“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一语,多数人答第一句,得1分,只有注意到“教育的最大成功”并非“教师的成功”,并理解教育之成功取决于“师生合作”才能答对第二句。2、“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难度很大。要求答“哪些问题”,答案列了7点,答出其中4点才得满分。“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集体的创造”这三点原文有直接的阐述,不难找到。其他4点属于“隐含信息”,批判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就是指出教育者要“敢于创造”,其中“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批判了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者,正面看即是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创造”,第三段开头“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说的是“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际”,至于“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则是文末“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一句的概括。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23题的第2小题代表着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中“信息蕴涵于全文”的一类,这类题往往与全文的主旨或主要观点有关,命题目的就是考查你有无整体把握的习惯与能力,通读全文,把握思路是解题的关键。上段的分析从信息对照入手,是先局部,后整体;如果换个思维方向,先整体,后局部,可能更快捷、更准确。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分析:前面说过把握全文的重要性,此题便是佐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仅是作者的7点主张之一,当然不是主旨,E项错。B项的错误要品读原文才能断定,原文说“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可见引用歌德的话意在“一半真理”的另一半,即“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分析:答案为B、E.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以及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选项中的前四项是对文中含蓄语句的阐述。文章指出,“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它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而B项却说,引用歌德的话是证明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唯有大无畏精神,丢掉了“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由此判定B项是错的。E、F两项是对全文的理解和赏析,E针对全文主旨,F针对写作方法。E项的错误是以偏概全,文章的主旨是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当然,“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该项把次要方面说成“主旨”,当然不正确了。F项对于排比手法运用效果的分析是正确的。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课文《创造宣言》练习题及答案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在做题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水平,更多的九年级语文练习题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初二语文课文《说“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课文《苏州园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课文阅读训练:神圣的跪拜 九年级语文上(初三上) 课文练习《三顾茅庐》同步训练及答案 初三语文课文《变色龙》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资料资讯

上一条: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课文《怀疑与学问》练习题 下一条: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课文《智取生辰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