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安医人】柳燕:四秩芳华精科研 七载光阴育桃李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6-08 73

39年前,她参加工作,在安徽省防疫站从事微生物检验,一干就是20余年,见证了“省防疫站”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转变。

15年前,她首次发现了我国大陆首例H5N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无形体病,在数起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并得到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嘉奖。

10年前,她是我国“新布尼亚病毒”发现者团队的重要科研人员,对该新发传染病病毒分离、培养、基因解码、病毒分类、人传人研究、动物模型建立做出过突出贡献。

5年前,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半年前,她胸佩大红花,作为“抗疫先进个人”代表,在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接受了表彰。

她是柳燕,我校基础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十年的科研经验,进入我校承担教学工作也近七载,她一直恪尽职守、追求卓越,用实打实的态度、硬碰硬的行动,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美丽篇章。

科研报国,立足岗位战疫情

柳燕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曾在我校病原生物学系攻读医学硕士。2007年开始,一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国家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2014年,她接过母校抛来的橄榄枝,决定回国用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为祖国下一代科研人才的培育贡献一份力量。她主持国家级科技重大项目子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1000次。曾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同时还有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新发传染病》等国际著名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让人猝不及防。作为我校重大传染病综合研究中心传染病病原学与检测方法研究室的牵头人,面对不断发展的疫情,柳燕放弃了寒假探亲的计划,扛起科研人的责任,坚守岗位,及时组建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青年教师团队,马上投入到安徽省科技厅立项资助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防控和科研攻关工作中。

由于新冠病毒样本具有较大的危险性,难以及时获得,她多方联系,主动与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阜阳市传染病院以及复旦大学等多家单位寻求合作,开展针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现场便携式重组酶介导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快速实时荧光核酸检测、用于临床及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IgM、IgG和分泌型IgA抗体检测方法的科研攻关项目,并对确诊病例进行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的追踪研究。

在她带领下,一支跨学科、多专业的科研人才队伍联合攻关,使得该应急科研项目建立的抗体检测方法最终成功应用于第一附属医院援鄂归来的医疗队员的健康体检,同时也应用在我省新冠确诊病人连续6个月的保护性抗体和抗体中和新冠病毒能力的系统评价上。该科学数据对新冠疫苗的免疫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依据,相关研究成果目前正在申请发明专利,未来将用于开发新冠病毒抗体的检测试剂盒等产品,持续为我省常态化疫情防控服务。

作为我校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专家,她不仅编写了《冠状病毒肺炎样本采集、保存指南》,指导我校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做好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还与学校其他专家一起深入革命老区六安,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调研,提供专家指导意见。

面对知之甚少的新冠病毒,不仅逆行抗疫的医护人员需要勇气,第一时间坚守在岗位上开展研究、攻克难题的科研工作者也需要勇气。对于自己的付出,柳燕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我只是广大基层科研工作者的一分子,我们做的都是最平常的工作。我热爱这份工作,所以,我有责任努力完成好它。”

因为热爱,所以潜心研究。工作以来,柳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绩:1987年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中国卫生部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获安徽省政府津贴;2019年获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20年,获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称号。

“作为长期从事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工作者,积极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此次受表彰,既是对我的肯定和激励,也更让我认识到身上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珍惜荣誉,继续加油,为新发传染病的科研和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柳燕感慨地说道。

严谨治学,以德立身树榜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无论哪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无比重要。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一个老师应尽的义务。”在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在同为教师的父母言传身教中,柳燕自承担教学工作后,一直秉承“对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学生。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她坚持开展线上教学,结合科研工作进展为学生们普及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专业知识,使同学们第一时间了解了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为大家提供了在家防控疫情的专业建议。此外,她还定期跟所带的各年级学生单独进行线上交谈,帮助大家整理课题思路。

在教学中,柳燕也同样重视学生思想、品行、道德的培养,常常教育学生要有包容心、大格局、集体意识。“不管身处什么职位,在生活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培养研究生的第一步不是去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谦让、关爱,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更好地开展团队协作,做一个融入集体的人。”

“做课题时常有迷茫期,柳教授总是会耐心倾听我遇到的困难,再结合她的亲身经历为我答疑解惑。”对于老师的指导帮助,柳燕的学生、2018级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高越十分感激,“我的一个课题涉及对病理切片结果的判断,这不是柳教授的研究领域,但她会抽时间带我去找病理学的教授,以帮助我获得更加准确、专业的指导。”

“一丝不苟、不畏困难”是柳燕在科研中抱持的态度,而她也会在论文指导、样本采集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活动中,将这种态度贯彻到底。

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及相关致病机理、媒介及宿主病原溯源研究因其特殊性,并不能一味在实验室里与仪器打交道,柳燕必须时常带领课题研究团队前往各地收集、采集不同的样本。

“我曾跟柳教授一起去枞阳采集过蜱虫和羊血标本。”高越回忆,当时正值夏季,高温难耐,但羊血样本采集必须进入农户家中的羊圈内。羊圈环境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天一热,气味就更难闻了,在场的好几个同学都直犯恶心。

看到学生脸上的难色,柳燕迅速穿上白大褂,嘱咐大家守在一旁记录和传递工具后,便拿起准备好的抗凝管,顶着扑面而来的刺鼻味道和乱飞的蝇虫,钻进了羊圈开始采集样本。

“看着柳教授忙碌的身影,我感动着也敬畏着。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对工作的热忱和对科研不畏困难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高越说道。

一个夏天过去,柳燕已被晒得黢黑,身上还留存着被各种蚊虫叮咬留下的深浅不一的印记,但她却和学生笑言,这些都是刻在她身上的“科研记录”。

正是这种认真和坚持,2014年至今,柳燕构建了15家以三甲医院、县医院、乡卫生院为网络的临床不明原因发热的感染性疾病样本采集网络,采集血液临床样本4000余份,脑脊液样本200份。同时,建立了10多县区的媒介及宿主样本采集网络,宿主样本包括羊、牛、狗及刺猬,采集蜱种达8种,蜱虫几千只。成功构建了从临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病原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媒介和宿主的反向病原研究网络,建立了我省新发传染病病原谱和可能的疾病未知病原谱研究平台。

柳燕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注重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团队建设、人才梯队培养是我目前主要关注的。”柳燕认为,一个人好不是好,团队好才是真的好,才是对学校、学科发展的贡献。

今年33岁的杜忆南是基础医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也是柳燕新发传染病研究团队的一员。疫情期间,他与柳燕合作进行了新冠病毒核酸快检的研究,主持的“基于新型CRISPR的新冠病毒高灵敏、多靶标、可鉴别突变的核酸快检试纸研发”项目也得到了今年省重点研发计划新冠检测科研攻关专项的支持。

“柳老师身兼数职,平时工作很忙,还要经常出差。但是,无论线上线下,她每周都会定时召开组会。在她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就最近的研究工作开展‘头脑风暴’,交流遇到的各种问题。”杜忆南表示,他的成长离不开柳燕的悉心培养和无私指导,“柳老师总能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出精准的建议,让我们突破研究瓶颈。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帮年轻人牵线搭桥,寻找合作单位,让大家与医院、疾控等多家单位顺利交流并开展研究。”

近四十载的科研路上,柳燕一直坚持从平凡处开始,在实干中起步,用从容与冷静的态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用真诚、无私的态度对待学生、指导青年教师。“完善品德,心胸宽广;崇尚知识,全面发展;与时俱进,追求新高。”是柳燕对每一位正在刻苦钻研学业学生的寄语,也是她对每一个祖国未来栋梁的殷切期盼。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安徽医科大学顺利完成2021年上半年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工作 学校举行第二届“课程创新创业”教学竞赛 附属亳州医院来校交流访问 省审计厅内审指导监督处来学校调研指导内审工作 安徽-马里兰高等教育合作工作组会议在安徽医科大学召开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安徽医科大学资讯

上一条: 安徽医科大学顺利完成2021年上半年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工作 下一条: 学校举行第二届“课程创新创业”教学竞赛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