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6-15 275
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
巍巍山门,子母阙迎面而立,阙身下一对朱雀正展翅欲飞。金色的琉璃瓦映衬着“医圣祠”三个遒劲大字。院内古碑列道,殿阁俨然,葱葱郁郁间透露出历史的古朴凝重。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便长眠于此。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让我们随着考察的足迹,穿越千年时空,感悟中医药的时代价值,体会此行背后的深意。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医圣祠东长廊镶嵌着“张仲景组画”,这组史画以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再现了张仲景下荆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万世医宗”的不平凡一生。
张仲景,名机,南阳人,自幼就有“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宏愿。身为地方官,他体察民情,留心各种疾病,注意搜集民间方剂,诚恳求教各地名医,经常在公堂上给穷苦百姓切脉开方。
东汉建安年间,大规模的疫病在全国各地流行肆虐。张仲景家族的遭遇就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缩影,他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正所谓:“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一位位亲人离世的噩耗,使张仲景十分悲痛。他深知当时大多数医生既因循守旧,又不肯探求医经。于是,他决心认真梳理前人医学理论,参考收集了大量民间方剂,在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勤勉用功、刻苦著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终于撰写完成了被后世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学春秋”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医学专著。
泽被后世,造福世界
回望历史,我国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据统计,仅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就发生过300多次疫病流行。
在与疫魔的较量中,中华民族一次次转危为安,《温疫论》《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一代又一代医者不断总结中医抗击疫病的经验,不断创新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疫病的方法。
在《伤寒杂病论》问世1800多年后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面对疫情大考,中医药再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彰显了独特的智慧和价值理念:
——“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中的4个经方,蕴含着中医治疗学调和阴阳的价值观念;
——“辨证论治”,一人一策、随证化裁、及时调整,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
——“治未病”,通过适度劳逸、合理膳食、有常起居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对新冠肺炎的抵抗力、免疫力;
…………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当前,中医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已传播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促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方向、描绘蓝图、明确任务。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从发掘中医药时代价值到指明中医药发展路径再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前景广阔。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让古老的中医药历久弥新。
在医圣祠收藏的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前,很多参观者都会仔细端详。从张仲景写就《伤寒杂病论》到这套被称为“善版、珍版、绝版”的珍贵文物几经辗转得以保存,再到中医药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时光流转中折射出的是中医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未来,这份魅力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高举团旗 青春建功新时代 我校召开第十三届学生代表大会 我校《药用植物》课程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40后”对话“00后” 我校开展成长教育主题活动 我校开展食品安全检查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资讯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