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动态 | 邓佑玲副院长给研究生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专题课

北京舞蹈学院 2021-06-17 327

为促进研究生深入学习社会科学方,提高研究水平,2021年6月11日,我院副院长邓佑玲教授应思政部和研究生工作部邀请,为2020级研究生带来了一场方专题课——《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课程伊始,邓教授就研究生的学习方法提出建议,希望研究生勤于动笔、善于思考,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合理利用我校丰厚的教育资源丰富头脑、开发思维。她向大家推荐了《美育书简》《美学散步》《艺术哲学》等中外美学、艺术著作,希望研究生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与思想深度,真正成为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高精尖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
随后,邓教授以互动提问的方式引入,从“缘何?”“何谓?”“如何?”三个板块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缘何?”涉及为何需要人类学及其产生两方面内容。邓教授以我国国际政治外交活动为例,强调了人类学方法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以舞蹈塑造国家形象,标识中国文化身份,从而助力于我国的文化建设与软实力的提升。她指出,人类学的产生源自地理大发现后,对非欧洲社会认识的需要;近代资本主义崛起后,欧洲国家殖民扩张需要;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后,对他者文化、族群的认识需要;以及进化论思想催生对人类自我认知的需要。“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初,德国学者用它泛指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物学。1830年,法国科学家让·雅克·昂佩勒在制定科学分类表时,把人类学划分为一个单独学科,并冠以“民族学”这一称谓。直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
接着,邓教授在“何谓?”板块详细阐释了人类学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与基本视角。她指出,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通常包括体制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语言学等分支。我国虽未明确提出人类学这一概念,但古代已有《春秋·左传》《风俗通义》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边远民族情况的记载。她回顾了中国近现代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指出人类学于20世纪初进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建立了人类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兴起。她以时间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人类学的理论流派,着重介绍了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论、文化人格论、文化功能论、结构主义、反思人类学、音乐人类学等流派的主要观点、代表性人物及核心理论,启发同学们通过理论学习建构对文化与艺术的认知。她向大家介绍了两个人类学的基本研究视角,一为文化相对论,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主张要抛弃民族中心主义,尊重每一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将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二为文化整体观,即把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把文化放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如何?”板块,邓教授结合丰富的田野实践经历向同学们介绍了人类学研究的多种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此为调研前的准备工作,意在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发现研究问题与研究空白。第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类型分为结构型与非结构型两种。第三,观察访谈法。运用此方法应提前设计好访谈提纲,采访过程中要态度谦逊,善于启发与倾听。第四,田野调查法。在此她特别强调,深入田野时一定要眼中有光,做到腿勤、眼勤、口勤、脑勤、手勤,全心拥抱滋养我们的沃土。同时,她生动地向大家分享了在珞巴族做调研时的田野趣事,强调了田野工作中善于观察、随机应变的重要性。最后,她介绍了田野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指出合格的报告应该资料扎实、问题清楚、结论明确。
邓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国际交往,人类学都至关重要。因为其关注人,关注人的文化,启迪我们在认知他者的同时珍视自我,在欣赏善意、美美与共之上超越差异、追寻道和,最终达到共存、共生、共享与共荣。
本次课程生动而深刻,有趣且系统。邓教授评古论今,深入浅出,结合自身丰富的田野经历,以影音并兼、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展开详细论述,既有理论层面的宏观阐释,又有实践层面的具体指引,为研究生进行田野调查点明了道路与方向。同时,教授以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与开阔的国际视野,启发研究生关注全球化时代的政治交流与文化互动,以舞蹈积极参与到我国的文化建设之中,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在“知己知彼”中“美美与共”。

学生听课体会摘录

邓教授的讲课中充满了丰富、有趣的案例,比如通过运用自己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国家外交的案例引发我们思考:如何以舞蹈标识自己的身份?如何选择和建构我们的文化形象?并强调了人类学方在当今我们的国际外交、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我也深刻感受到在学习生活中要建立文化整体观,才能更好地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其所蕴含的价值,进而在世界文化坐标系中更好地寻找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立足点。(付一然 2020级研究生 舞蹈理论与批评方向)

感谢邓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且深刻的专题课。邓教授强调研究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也要不断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多看多写多思考,这样的提醒对于此刻的我们是弥足珍贵的。在课上邓教授给大家讲述了人类学的产生、学科定位、理论流派、基本视角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了解到人类学的核心是关注人和人的文化,直面人生,关注情感,触动心灵的独特性和人性之同,在欣赏善意、美美与共之上超越差异,追寻道和。(王奕婷2020级研究生国标舞教学方向)

舞蹈要培养的是有文化、敬畏传统文化,并能有阐释、创新时代文化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到目前为止,在人类学、艺术学,舞蹈学等众多文化领域中,“田野调查”都成为了解自己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这堂课上,老师通过对人类学产生的原因、内容,田野调查的意义、实施及撰写报告的方法等方面的讲授,让我们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舞蹈中种种现象的呈现,以及老师丰富的田野经历,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与田野调查,对舞蹈、对艺术,乃至于对民族、对种族的重要性与意义。舞蹈发展到最后,一定会走向文化,走向美学,甚至是走向哲学。那么除去跳舞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是否能纯粹地研究些有创新、有价值的事情,去填补这个领域中的某部分空白?在相关问题方面,老师在课程中不仅让我们基本认知人类学研究方法,也在未来舞蹈的发展方面,给予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的启示。这堂课上收获很多,谢谢老师!(陈美茜 2020级研究生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方向)

在这次别开生面的授课当中,我了解到了人类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基本视角等有关人类学的知识与理论。邓教授将自己丰富的田野经历与深厚的理论学养相结合,以生动平实的语言强调了人类学之于舞蹈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之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的舞蹈学研究生,人类学的理论学习与方法应用必将伴随我们的研学之路。只有不断深入了解、亲身实践、总结反思,我们才能“以舞蹈标识中国身份”。(张聪 2020级研究生舞蹈理论与批评方向)

邓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专题课程。从人类学的产生讲起,对人类学的理论流派、基本视角以及人类学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与我们分享了一些田野调研期间的经验之谈,为我们今后的实践采风提供了重要方法。本次专题课程,使我对人类学这门学科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挑战的今天,我们要善于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李念恒 2020级研究生音乐剧方向)

邓教授带领我们走入人类学的大门。在开放、多元的全球化世界格局下,人类学为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意义与功能提供了关键途径。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何为人类学、为何需要人类学、人类学的理论流派以及如何运用人类学等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邓教授结合自身田野调查的实践经历,生动、清晰的讲解了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应如何运用人类学进行研究,不仅要做到入乡随俗,还需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始终保持敏锐的状态,观察并获取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与信息,做到腿勤、眼勤、口勤、脑勤、手勤。作为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时刻保持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文化整体观,正如邓教授在结束语所提“认知他者,珍视自我”。(闫颖琳 2020级研究生中国古典舞编创方向)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学院召开2021年师德工作部署会 北京舞蹈学院召开“十四五”高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暨青年舞团建设专题工作会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北京舞蹈学院资讯

上一条: 学院召开2021年师德工作部署会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