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学习方法 2021-08-18 133

【篇一】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

  (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二、走进室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篇二】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要掌握的知识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圆柱形、乳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燃着时:①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蜡烛点燃后,灯芯处蜡烛熔化,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②观察火焰: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芯;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③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外焰温度,内焰温度其次,焰芯温度最低。如何用实验确定?

  ④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怎样来检验?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其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熄灭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试管夹。用途:夹持试管;

  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篇三】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

  6、(1)具有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性气味的液体:盐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2016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2016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2019 下一条: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