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建校时间 2003年
  • 校园面积 82.14万平方米
  • 学生人数 0
  • 教师人数 0
  • 层次 本科
  • 类型 综合
  • 藏书
  • 人气值 91675
  • 推荐指数
学校介绍

辽东学院地处黄海之滨、鸭绿江畔,坐落在素有“英雄城市”“北国江南”美誉的中国最大最美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是全省唯一一所具备沿江、沿海、沿边区位特点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辽宁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辽宁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院校、国家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第三批合作院校、教育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联盟”院校。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办学发轫于1912年私立安东三育国民高等学校(园艺学校),高等教育始于1948年安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陆续有丹师、绸校、财校、卫校、职工大、师专、丹大、大医分校、财专、纺专、丹东高专、职院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院校调整合并,于20034月组建辽东学院。学校分为临江和金山两个主要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82.14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6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09亿元,纸质图书近113.52万册,电子图书59.2万册。先后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企业、基础教育、财经管理、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国际交流等领域输送了近17万应用型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660人,专任教师101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教师51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2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4人、千人层次8人,省优秀教师5,省教学名师8人。学校实施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人才梯队建设工程,分两批次建设,遴选第三人才梯队94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493人。现有本专科在校生14718人。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设立14个有全日制学生的二级学院,设置49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级试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个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获批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1项省级教学成果,1个省级虚拟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32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承担了省农村助理全科医生培养项目。

科研服务发展。学校现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星创空间”、2个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建立了纺织服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满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院;建有小浆果、杜鹃花、蜜蜂、大果榛子、北虫草、羊肚菌、基质草莓栽培、水产养殖、现代农业等9个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辽东学院工业仪器仪表产业化示范基地、辽东学院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先后加入辽宁(丹东)蓝莓等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入辽宁金立智能有载开关、辽宁恒星化工功能纺织材料2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辽东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被确定为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与东北科技大市场共同建立东北科技大市场工作站、被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为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丹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文化社会研究所、边境民族研究基地等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2015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26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签订横向课题379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9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305篇,授权专利1103项。

国际合作交流。学校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亚洲、非洲地区等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英文授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国际贸易等学士学位课程及汉语言本科课程。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近40所国外高校开展校际和学术交流、举办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学生“2+2”等形式的联合培养交流学习项目。申办并设立“HSK”(汉语水平考试)考试点,申请并获得了招收教育部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资格,并陆续开展奖学金生的招收和培养。2019年与朝鲜平壤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了朝鲜第一个汉语中心,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地缘特色不断增强。

面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需要,聚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辽东学院将秉持“知行并重、致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校训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应用型大学定位,深深植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定不移走特色办学之路,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各项事业发展工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