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学习方法 2021-08-18 344

【篇一:苏联的成立】

  一、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篇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

  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

  2.目的:为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4.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5.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7.特点: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篇三: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1.经济:俄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3.俄国革命力量强大。

  4.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5.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主要经过

  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2.七月——教育了人民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

  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篇四: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篇五:大危机与新政】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5、影响的国家:美国、德国

  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时间: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里程碑。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A识记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了解国际反联盟建立及作用。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战争中的作用。

  B理解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初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下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一下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学期英语知识点总结 初三下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下一条: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