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语⽂必修⼀⽂⾔⽂知识点

学习方法 2021-09-07 782

【⼀】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矣,⽆能为也已(“已”同“矣”)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秦伯说(“说”通“悦”,⾼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说见⾂“说”,通“悦”,⾼兴,喜欢。
  今⽇往⽽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令将军与⾂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今义:请客的主⼈。
  2、⾏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之⼒不及此。
  古义:那⼈。今义:对已婚⼥⼦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投⽆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进⽈
  古义:袒露⼀只臂膀。今义:袒护双⽅中的某⼀⽅。
  8、持千⾦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
  10、沛公居⼭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以东地区。今义:指⼭东省。
  11、备他盗出⼊与⾮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个省。
  13、⾂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个省。
  14、庄则⼊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听细说,欲诛有功之⼈
  古义:⼩⼈的谗⾔。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主⽣的*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有益于君(亡,使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法,使……获利。)
  9、因⼈之⼒⽽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前:名词活⽤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匣⼦。
  13、顷之未发,太⼦迟之迟: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冠以送之(⽩)⾐冠:名词活⽤为动词,穿上(⽩)⾐,戴上(⽩)帽。
  15、⾄易⽔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为动词。出⾏前举⾏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王使1:动词,派遣,使2: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怪之怪:意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前:名词活⽤为动词,⾛上前。
  20、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名词,使命。
  21、沛公军霸上。(名词⽤如动词,驻军,动词)
  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23、吾得兄事之。(名词⽤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24、籍吏民。(名词⽤如动词,登记,动词)
  25、范增数⽬项王。(名词⽤如动词,使眼⾊,动词)
  26、刑⼈如恐不胜。(名词⽤如动词,施加⾁刑,动词)
  27、道芷阳。(名词⽤如动词,取道,动词)
  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29、先破秦⼊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30、项伯*,⾂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1、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32、交戟之卫⼠欲⽌不内。(使之⽌,制⽌,使动)
  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34、君为我呼⼊,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对侍兄长的礼节)
  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
  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
  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38、道芷阳间⾏、间⾄军中。(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路)
  四、指出下⾯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寡⼈之过也(“……也”表⽰判断)
  2、因⼈之⼒⽽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4、(烛之武)辞⽈:“⾂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7、以其⽆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礼”)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也。(“……者……也”表判断。译⽂:事情不能
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
  9、⽗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将军的⽗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官府做奴婢。)
  10、⽽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状语后置。译⽂:燕王亲⾃在朝堂上⾏了礼送出来。)
  12、太⼦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者”字煞尾,构成“中⼼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
构助词“的”。译⽂:太⼦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13、群⾂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陪侍在⼤殿上的⾂⼦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14、嘉为先⾔于秦王⽈(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15、使毕使于前(第⼀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让他在⼤王⾯前完成⾃⼰的使命。)
  16、客何为者?(何为─为何。译⽂:来⼈是⼲什么的?)
  17、⼤王来何操?(何操─操何。译⽂:⼤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译⽂:沛公在哪⾥?)
  19、籍何以⾄此?(何以——以何。译⽂:不是这样,我(项⽻)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译⽂: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21、贪于财货(于财货贪。译⽂:贪图财货。)
  22、此天⼦⽓也。(判断句。译⽂:这是天⼦的云⽓。)
  23、楚左尹项伯者,项⽻季⽗也。(判断句。译⽂: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的叔⽗。)
  24、亚⽗者,范增也。(判断句。译⽂:亚⽗就是范增。)
  2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译⽂:夺⾛项王天下的⼀定是沛公。)
  2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译⽂:是沛公的参乘(警卫官)樊哙。)
  27、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译⽂:想叫张良和他⼀起离开)
  28、⽏从(省略“之”)俱死也。(译⽂:不要跟着他们⼀块送死.)
  29、奉厄酒为(省略“之”)寿。(译⽂:奉上⼀杯酒,祝(项伯)健康。)
  30、旦⽇(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译⽂: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向项王谢罪。)
  31、将军战(省略“于”)河北,⾂战(省略“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
  32、加彘肩(省略“于其”)上。(译⽂: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33、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译⽂:珍宝全部被(他)占有了)
  3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译⽂:你们这些⼈都将被他所俘虏)
  35、吾属今为之虏。(被动)(译⽂:我们这些⼈马上就会被他俘虏了)
  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1.涕:(古义)眼泪;(今义)⿐涕。
  2.持千⾦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投⽆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进
  4.偏袒:(古义)袒露⼀只臂膀;(今义)袒护双⽅中的某⼀⽅。
  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
  6.乃引其⼔⾸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7.股:(古义)⼤腿;(今义)量词(⽤于成条的东西)。
  六、把下列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和⽤法。
  1.沛公军霸上
  1.军:军队。名词作动词,活⽤为“驻军”。
  2.范增数⽬项王
  2.⽬:眼睛。名词作动词,活⽤为“以⽬⽰意”。
  3.沛公已去,间⾄军中
  3.间:空隙。名词作状语,活⽤为“抄⼩道”。
  4.常以⾝翼蔽沛公
  4.翼:鸟的翅膀。名词作状语,活⽤为“像鸟翅”。
  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5.急:危急。形容词作名词,活⽤为“危急的事”。
  6.此亡秦之续⽿
  6.续:持续。动词作名词,活⽤为“后继者”。
  7.项伯*,⾂活之
  7.活:活的。使动⽤法,活⽤为“使……活命”。
  8.先破秦⼊关者王之
  8.王:君王。使动⽤法,活⽤为“让……称王”。
  【⼆】
  (⼀)⽽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⑵冰,⽔为之⽽寒于⽔。
  ⑶臂⾮加长也,⽽见者远。
  ⑷声⾮加疾也,⽽闻者彰。
  ⑸惑⽽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
  ⑺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⑼⽽未始知西⼭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俱,⽽莫得其涯。
  ⑾⽽不知其所穷。
  ⑿⾄⽆所见⽽犹不欲归。
  ⒀⼩学⽽⼤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思矣。
  ⑵吾尝跂⽽望矣。
  ⑶登⾼⽽招。
  ⑷顺风⽽呼。
  ⑸则群聚⽽笑之。
  ⑹倚歌⽽和之。
  ⑺⾃其不变者⽽观之。
  ⑻施施⽽⾏,漫漫⽽游。
  ⑼攀援⽽登,箕踞⽽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博学⽽⽇参省乎⼰。
  ⑵则知明⽽⾏⽆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螯。
  ⑵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友麋⿅。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神明⾃得。
  ⑵⼈⾮⽣⽽知之者。
  ⑶吾从⽽师之。
  ⑷择师⽽教之。
  ⑸正襟危坐,⽽问客⽈。
  ⑹披草⽽坐,倾壶⽽醉。
  ⑺卧⽽梦。
  ⑻觉⽽起,起⽽归。
  ⑼⾃远⽽⾄。
  6、连词,表因果。⾃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尽也,⽽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穷⼭之⾼⽽⽌。
  8、与“已”连⽤,表陈述语⽓。如是⽽已。
  (⼆)焉
  1、积⼟成⼭,风⾬兴焉。(兼词,于之,从这⾥)
  2、积⽔成渊,蛟龙⽣焉。(兼词,于之,从这⾥)
  3、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句末语⽓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为之⽽寒于⽔。(代“冰”)
  ⑶⼈⾮⽣⽽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习其句读者。(指代童⼦)
  ⑸巫医乐师百⼯之⼈。(代词,这)
  ⑹郯⼦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其变者⽽观之。(代词,它)
  ⑼⽿得之⽽为声。(代词,它)
  ⑽取之⽆禁,⽤之不竭。(代词,它们)
  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
  ⑿故为之⽂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这件事)
  ⒀圣⼈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于定语和中⼼词间,⽆实义)
  ⑵彼童⼦之师。(的)
  ⑶⾮蛇蟮之*,⽆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的)
  ⑹⽉出于东⼭之上。(的)
  ⑺则凡数州之⼟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⑼蚓⽆⽖⽛之利,筋⾻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⑾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⒀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⒁苟⾮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⒂吾与⼦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⒅然后知是⼭之特⽴。(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⒆不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节助词)
  (四)于
  1、青,取之于蓝⽽青于蓝。(从,⽐)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
  4、⽽耻学于师。(向)
  5、于其⾝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8、苏⼦与客泛⾈游于⾚壁之下。(在)
  9、⽉出于东⼭之上。(从)
  10、徘徊于⽃⽜之间。(在)
  11、于是饮酒乐甚。(在)
  12、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
  14、寄蜉蝣于天地。(在)
  15、托遗响于悲风。(给)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博学⽽⽇参省乎⼰。(对)
  ⑵⽣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
  ⑶相与枕藉乎⾈中。(在)
  2、语⽓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译为“唉”)
  ⑸此⾮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⑹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⑺⽽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飘飘乎如遗世独⽴。
  ⑶郁乎苍苍。
  ⑷悠悠乎与颢⽓俱,⽽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知其所穷。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教版⾼⼀语⽂必修⼆知识点 ⼈教版⾼⼀语⽂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教版⾼⼀语⽂必修⼆知识点归纳 ⾼⼀语⽂⼈教版必修⼀词语知识点复习 ⼈教版⾼⼀语⽂知识点归纳 ⼈教版⾼⼀语⽂⽂⾔⽂知识点归纳

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

上一条: ⼈教版⾼⼀语⽂近义词知识点复习 下一条: ⼈教版⾼⼀语⽂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