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计划到2027年 市属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率达88%

高考信息 2025-10-13 9

2025年4所院校新增专业13个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个

◎生物制药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个

◎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

◎无人机应用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6个

◎人工智能技术

◎社会体育

◎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

◎市政管网智能检测与维护

◎供应链运营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个

◎无人机测绘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今年中秋节,21岁的张陈杰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他人生中第一次给爸妈发了节日红包。这个刚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小伙子,毕业前就签约了成都一家知名电子信息企业。他的“**直通车票”,来自学校与企业合办的“订单班”:企业下订单,学校按需培养,学生毕业即上岗。

张陈杰的顺利**并非偶然。在他身后,是成都市委教育工委聚焦全市产业“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重大行动,正在推动的一场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坚持“面向实践、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全力推进市属高职院校专业“卧倒重来”“精准适配”,计划到2027年,市属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率达88%,与园区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

如何“卧倒重来”?企业需求成为专业建设“指挥棒”

根据《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这场“大变身”涉及4所院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去年11月起,一场针对这些高职院校专业的“全面体检”拉开序幕。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评估,联动政府、行业、园区、企业、院校,对4所市属高职院校全部162个招生专业实施全景式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评估不再以专业完整性或高职学校办学传统为核心,而是瞄准成都市“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首创“区域—产业—专业”闭环指标体系。其中,对接产业、对接园区维度指标占比为36%,校企合作维度指标占比38%,服务贡献维度指标占比16%,特色创新维度指标占比10%。评估过程中共组织3轮专家论证,参与方不仅有院校相关负责人,还有部分龙头企业代表。

通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侯佳薇,作为企业专家参与了此次评估。在她看来,这次改革将企业需求直接变成了专业建设的“指挥棒”,有望解决“学用脱节”的老大难问题。

这场“换血式”改革推进步伐在加快。目前,这4所学校已停办合并商务英语等专业25个、升级改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27个、新增无人机测绘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13个,实际调整率达40%。

这些专业调整,是如何考量的?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停办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专家在评估时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而那些升级改造的专业,则是学校传统优势专业焕发的“第二春”。比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就是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优化升级的成果。“在对农机专业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联合川龙、久保田等15家农机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三维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资源,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王慧介绍。

如何“精准适配”?新增专业紧跟产业、市场需求

随着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无人机飞手等成为当下**的香饽饽。此次,成都高职院校的新增专业紧跟产业需求、紧贴市场需要,精准锁定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

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华三集团新开设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时,首届188名新生正在学习“智能化分析”课程。

新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如何保障?“我们与新华三集团共建产业学院,一方面系统引入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技术与真实项目,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脱节于产业实际;另一方面,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使学生所学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高效衔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院长李亚平介绍。

4所学校各显神通,通过“引进+转岗”双管齐下,打造混编教师团队。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针对课程、教材和实训基地,学校与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已共同开发新增专业核心课程25门、核心教材14部;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与企业新建28个校内外实训基地。

如何避免专业调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走访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时,记者发现一种解题思路。自2024年以来,该校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微专业。该校2025级的微专业已全面覆盖重点产业链急需岗位,其中6个微专业首批入库教育部启动的高校学生**能力提升“双千”计划。

“每个微专业只有3至5门课程,学分总量控制在8学分,突出小而精、快适配的特点。”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杜洁介绍,通过开设微专业,不仅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率,也为后续开设新专业奠定基础。

成都正在推进的这场高职院校专业“大换血”,在教育界和产业界引发广泛讨论和思考:学校适应产业之变是永恒的课题,在专业的进退增减之间,必然伴随着转型的阵痛与新生的活力,学校、教师、学生能否顺利通关?“改革终究会触碰一部分利益,但只要有助于学生**和未来发展,能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经历阵痛是值得的。”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我们统计,选择微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零磨合上岗,部分毕业生**后起薪提升25%。”杜洁透露,改革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计划从明年起,学校将不再进行传统毕业论文答辩,而是通过对学生实践课题的评价来考核。

本文转载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5824749345607861&wfr=spider&for=pc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今年专业调整率达40% 校地强融合 今年烟台6所市属高职院校新设专业12个 福建省调整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办法 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组投档线排行榜“洗牌” 全国首个以“数字产业” 命名的高职院校开学 选择高职也是一种理性回归

点击访问更多新期教育网的 高考信息资讯

上一条: 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今年专业调整率达40% 下一条: 天津高考报名10月16日开启

网友评论 共0条

暂无数据